王震坡
职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职务: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电话:010-68915205
邮箱:wangzhenpo@bit.edu.cn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管控技术、车辆底盘线控技术等
个人概述
王震坡,男,教授,博导,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2011计划)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工作,围绕新能源汽车安全、高效、可靠应用主题,在运行管控、充电防控、分布式驱动协同控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累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3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1篇,ESI高被引11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译)著11部;授权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59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项。目前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总体组专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新能源汽车”总体组专家等。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管控技术、车辆底盘线控技术等。
招生意向:欢迎车辆/机械/控制/计算机/电力电子等专业的优秀同学加入课题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背景
1995.09-2000.07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汽车系,本科生
2000.09-2005.03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研究生(硕博连读)
工作经历
2005.03-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1.02-2012.03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2012.06-至今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13.09-至今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家2011计划),常务副主任
2018.12-2021.12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2021.12-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成果
(一)代表性论文
1. Assessment of Battery Utiliz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lectric Vehic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18, no. 17, 2021.
2. Overcharge-to-Thermal-Runaway Behavior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Commercial Lithium-Ion Cells with Different Cathode Materials: A Comparison Study.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vol. 55, 2021, pp. 484–498.
3.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Real-World Driving Data. Applied Energy, vol. 275, 2020, p. 115408.
4. Evaluating Model Predictive Path Following and Yaw Stability Controllers for over-Actuated Autonomous Electric Vehic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9, no. 11, 2020, pp. 12807–12821.
5. Prognostic Health Condition for Lithium Battery Using the Partial Incremental Capacity and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421, 2019, pp. 56–67.
6. Co-Estimation of Capacity and State-of-Charg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Electric Vehicles. Energy, vol. 174, 2019, pp. 33–44.
7. Driving Cycles Construc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 Considering Road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Applied Energy, vol. 253, 2019, p. 113514.
8. State-of-Health Estimation for Li-Ion Batteries by Combing the Incremental Capacity Analysis Method with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410.411, 2019, pp. 106–114.
9. A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Model Based State-of-Health Diagnosi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 193, 2018, pp. 379–390.
10. Vehicle Stability Enhancement through Hierarchical Control for a Four-Wheel-Independently-Actuated Electric Vehicle. Energies, vol. 10, no. 7, 2017, p. 947.
11. Voltage Fault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Battery Systems Based on Entropy and Z -Sco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Applied Energy, vol. 196, 2017, pp. 289–302.
12. Fractional-Order Modeling and State-of-Charge Estimation for Ultracapacitor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314, 2016, pp. 28–34.
13. Fault Detection of the Connection of Lithium-Ion Power Batteries Based on Entropy for Electric Vehicl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293, 2015, pp. 548–561.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s of Ultracapacitors for Electric Vehicl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vol. 274, 2015, pp. 899–906.
(二)代表性专利成果
1. 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坡度估计方法及系统, ZL201911341193.6, 2021.08.06;
2. 一种电动汽车输出扭矩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ZL201911199922.9, 2021.04.06;
3. 一种电池单体快速自加热方法、系统及装置, ZL201910215443.5 2021.03.23;
4. 一种分布式电动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方法及系统, ZL201910519824.2, 2021.02.02;
5. 一种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 ZL201910283110.6, 2021.01.29;
6. 一种锂离子电池脉冲放电自加热方法及装置, ZL201810316487.2, 2020.12.04;
7.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驱动防滑控制方法及系统, ZL2020101575868, 2020.03.09;
8. 一种全工况纵向车速预测方法和系统, ZL2020100866654, 2020.02.11;
9. 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在线预测方法及系统, ZL2019105099637, 2019.06.13;
10. 一种爆胎状态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ZL2019103422224, 2019.04.26;
11. 一种车辆侧翻的预警方法及系统, ZL201910225602X, 2019.03.25;
12.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动力电池衰退情况分析方法及系统, ZL201811153010.3, 2018.09.30;
13. 一种车辆超载识别方法及系统, ZL201810344371X, 2018.04.17;
14. 一种动力电池内部短路检测方法及系统, ZL201810201571X, 2018.03.12;
15.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辆数据的有效性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ZL2017113937567, 2017.12.21;
16. 一种电动车辆远程监控与服务系统及方法, ZL201210570257.1, 2016.05.25;
17. 一种带有税控系统的充电设备, ZL2016101300341, 2016.03.08;
18. 一种基于四连杆可变形原理的的全地形车, ZL2015106219074, 2015.09.25;
19. 一种电动客车碰撞安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ZL2014100979712, 2014.03.14;
20. 具有多个环形截面构造的电池箱, ZL2013102013552, 2013.05.27。
(三)代表性著作
1. 2017 主编《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系统及应用技术(第二版)》
2. 2018 主编《电动汽车原理及应用技术(第二版)》
3. 2018 主编《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4. 2018 主编《汽车分时租赁共享经济与交通出行解决方案》
5. 2018 主编《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
6. 2018-2021年 主编《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共4册(2018-2021年度出版)
7. 2019 主编《电动汽车工程手册(运用与管理卷)》
8. 2019 主编《现代汽车艺术鉴赏(第二版)》
(四)代表性项目
1. 2013-2015年 北京市教委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建设项目,线控分布式驱动纯电动乘用车控制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
2. 2011-2016年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公共领域电动汽车运营保障平台建设及能力提升;
3. 2016-2018年 工信部科技项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建设;
4. 2016-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机理与防护策略研究;
5. 2017-2021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及整车产业化研发;
6. 2021-2024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车云融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管控研究。
荣誉与奖励
荣誉称号
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6年,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2016年, "十二五”机械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
获奖情况
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排名第7;
2015年,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排名第1;
201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能源汽车网联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国家监管体系建设,排名第1;
2021年,获国家课程思政教育名师和教学团队奖,新能源车辆原理与应用技术,排名第1。
学术兼职
1. 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2.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
3.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4. 中国科协高起点期刊《新能源与智能载运》执行主编
5. 《中国公路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6. 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汽车分会执行委员
7.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