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重点工作 > 正文

2023年第4期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月报

2023-04-18



  国家政策  

1、《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
       2023年3月15日,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和利用。按照集中开发和分散发展并举的原则,大力发展多能互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建设开发。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空间资源,积极推进风电分散式开发。结合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进,鼓励利用新建住宅小区屋顶、厂房和公共建筑屋顶、农民自有建筑屋顶、设施农业等建设一定比例光伏发电。
       探索扩大可再生能源终端直接应用规模。鼓励新能源发电与乡村路灯、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结合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建设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推动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在有条件的区域结合当地资源及用能特点,以村镇为单元,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各类能源新技术,构建以风、光、生物质为主,储能、天然气为辅,高度自给的新能源微能网。

2、《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
       2023年3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以下简称《要求》)的通知,《要求》提出:
      发电侧和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以下简称“储能电站”)站址不应贴邻或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应设置在具有粉尘、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不应设置在重要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当设置在发电厂、变电站内时,电池设备室与其它电力设施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 51048)等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
中大型储能电站应选用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的电池,审慎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当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符合《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36276)等技术标准中关于安全性能的要求;运行中,应实时监测电池性能参数,及时进行一致性管控。


  地方政策  

1、温州《温州市关于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17日,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温州市关于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
       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温州大学与白马湖实验室共建‘白马湖实验室温州中心’,引导中心聚焦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支持伟明盛青新材料研究院建设,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冶炼重金属污染防治,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利用、正极材料制备等开展相关技术研发。

2、南昌《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年3月19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南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大力发展新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大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非电形式利用。推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厂房、公共建筑、居民屋顶等建设分布式光伏。逐步普及BIPV技术应用,推广“光伏+”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稳妥发展环鄱阳湖区风电,加快推进联圩风电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深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协同推进废旧物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合理布局“点、站、场”三级回收网络,加快建设符合相关标准的绿色分拣中心,统筹推进塑料废弃物、废旧纺织品规范收集和回收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废旧物资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进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推动邮政快递业循环发展,建设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投放和回收设施。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叶片等新型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3、广东《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2023年3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
       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全气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提升锂电池容量极限,推进新体系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新型锰基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硅碳、锂复合负极材料应用水平。加强电解液用高纯溶剂、新型锂盐和功能性添加剂的开发。攻关隔膜关键工艺和设备,研发固态电解质隔膜。加强智能检测评估、柔性无损快速拆解、有价元素绿色高效提取等回收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搅拌、涂覆、卷绕、分切、回收利用等高效设备。
       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突破电池本征安全与控制技术,攻关电池智能传感、热失控阻隔技术。建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技术体系,提升电芯、电池包、电池簇以及系统级分级安全管理优化技术,开发储能系统安全态势智能评估、安全预警及清洁高效灭火技术。研究多元新型储能接入电网系统控制保护与安全防御技术。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术,研发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相关技术。

4、河南《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3年3月22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在静脉产业园、“城市矿产”基地内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采用“互联网+回收”、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完善再生资源循回收体系,促进钢铁、有色等行业高效再生循环利用,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和循环利用。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整治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5、浙江《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3年3月27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
       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融合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鼓励村集体依法利用存量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促进共同富裕。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支持工业绿色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多能互补高效利用,开展新能源电力直供电试点。积极推进在抽水蓄能上水库附近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探索光伏等新能源发展与废旧矿山(区)整治相结合,鼓励光伏与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相结合。推动海洋能综合开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大容量潮流能发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6、贵州《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
       2023年3月29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5年,形成年生产能力动力电池110GWh,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电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万吨,电池回收规模40万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形成集锂原料-基础锂盐-电池四大材料及辅材-电池结构件/设备-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回收及电池检测平台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品种类比重达到50%。同时,充分利用各研发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新型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比重达到20%。

7、杭州《杭州市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
       2023年3月31日,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杭州市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
       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新场景,鼓励可再生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支持应用多种储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鼓励基于多种储能实现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多源互动,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探索建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推进萧山电厂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储能应用商业模式。到2025年,全市新增储能容量21万千瓦。
       在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结合杭州市能源装备制造发展基础,突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和创新高效薄膜电池、晶硅光伏组件、大功率风电、分布式燃气轮机、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智能电网、大容量潮流能发电装置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

8、昆明《昆明市电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年4月13日,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昆明市电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
       到2023年,新型储能装机达1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达40万千瓦以上。
       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电网端调峰、调频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各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富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报批工作,力争2023年完成核准并开工建设。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力争推动禄劝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从省级“十五五”规划调整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同步在西山区、东川区、寻甸县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前期研究工作。
       大力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在安宁工业园区等载能高负荷地区及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域谋划一批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项目,有序开展用户侧、电源侧共享储能项目建设,提高顶峰出力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结合废弃矿山治理,谋划实施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鼓励储能电池企业建设独立或共享储能电站,促进绿色能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储能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力争2023年内建成1个储能示范项目,到2025年建成3个以上新型储能项目。

  行业视点  

1、欣旺达梁锐:要加强电池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碳管理
       “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对于电池的碳排放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欧盟电池法规出台以后,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3月31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在演讲中表示。因此,“电池护照”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电池护照”的实质是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系统。梁锐指出,“电池护照”为全球的电池价值链带来更高的透明度,“相当于电池的身份证”。“电池护照”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一个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目前,国内很多电池企业都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沃尔沃、宝马、日产、大众、奔驰等车企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对供应链的减排也都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措施。梁锐指出,目前国内电池企业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准备不充足,缺乏主动性和规划,同时也缺乏减排的方案和人才。
       “如果要保持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他强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面,梁锐认为,首先要在研发质量保证、原材料和电芯性能测试、供应商来料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客户成品质量保证和售后方面都采取措施。
       他特别指出,一定要建设电池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互联网智能工厂,实现产品个性化、设计协同化、供应敏捷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协同管理。
       第二,要关注电池质量一体化数字平台,“这个和我们刚才的智能制造有重复的地方,但是这个注重的是在整个研发、制造、售后服务和问题管理方面”,梁锐解释称,比如如何利用质量管理工具把质量体系、业务数据和信息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最终实现端到端的质量管理。
       第三,大数据保障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比如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方面,要从设计、制造、在线检测、运行数据预警、车辆保养和检测、OTA动态管理等,都要去打造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的系统。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在车辆保险、交易、梯次利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方面来看,梁锐表示,这就涉及自身运营的减排,包括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材料循环使用、节能和抵销中和。对于上游的供应链企业,要按照像对上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一样,准入审核中要增加双碳具体要求,提出具体的评估指标,并进行常态化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电池碳管理区块链数字化平台。梁锐指出,这需要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实现产业链端到端的全程监控和产业综合管理服务。同时结合碳方法学追踪和管理碳排放,解决产业链及碳排放的可追溯性的问题。另外,材料回收也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
       “我们希望按照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全区域化生产布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和全方位可持续经营来调整整个战略。”梁锐总结,他建议政府和行业机构在加速企业碳中和、推动碳足迹相关数据库标准制定、打造动力电池供应链减碳体系、推动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