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重点工作 > 正文

2022年第4期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月报

2022-07-27



国家政策

1、《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22〕76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优于1.3,工业领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行动计划》的任务聚焦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设备,分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强化标准引领和节能服务,协同提升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能效水平;统筹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数字赋能等对节能提效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工业能效基础。


2、《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

       6月2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征求《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其中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提出了要求。防止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具体要求如下:电化学储能电站站址不应贴邻或设置在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应设置在具有粉尘、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不应设置在重要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锂离子电池设备间不得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不得设置在有人居住或活动的建筑物内部或其地下空间。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应单层布置,宜采用预制舱式。站房式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单个防火分区电池容量不宜超过6MW·h;超过6MW·h时,室内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系统的灭火效果和技术参数应符合本文件2.12.6的规定。储能电池单元回路应配置直流断路器等开断设备,电池簇应设置簇级断路器。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过压、欠压、压差、过流等电量保护功能和过温、温差、气体等非电量保护功能,能发出分级告警信号或跳闸指令,实现就地故障隔离。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当H2或CO浓度大于50×10-6(体积比)时,应联动断开舱级和簇级断路器,联动启动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铅酸/铅炭、液流电池室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装置,联动启动通风系统和报警装置。锂离子电池设备间内应设置防爆型通风系统,排风口至少上下各1处,每分钟总排风量应不小于设备间容积(可按照扣除电池等设备体积后的净空间计算),合理设置进风口、排风口位置,严禁产生气流短路。通风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化学储能电站电气设备间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新(改扩)建中大型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电池设备间内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灭火系统应满足扑灭模块级电池明火且24h不复燃的要求,系统类型、流量、压力等技术参数应经国家授权的机构实施模块级电池实体火灾模拟试验验证。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设备间、隔墙、电池架、隔板等管线开孔部位和电缆进出口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严密。设备间(舱)的通风口、孔洞、门、电缆沟等与室外相通部位,应设置防止雨雪、风沙、小动物进入的设施。电化学储能电站运维单位应制定消防设施运行操作规程,定期开展维护保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消防设施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投运前,运维单位应针对可能存在的电池热失控、火灾等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与属地消防救援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定期开展演练。运维人员应经消防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

       7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2〕158号),我国首批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2022-1103T-SJ)和《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2022-1102T-SJ)计划正式下达。


地方政策

1、《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

       6月14日,湖南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转型贯穿于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制造业重点领域碳达峰、能源消费低碳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清洁生产、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标杆引领、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服务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其中,提到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循环利用。规范发展再生资源行业,培育一批再生资源骨干企业,推进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到2025年,全省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面加强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完善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模式,推动获认证梯次产品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规模化梯次应用。加快废弃饮料瓶、塑料快递包装等产生量大的主要塑料品种循环利用。探索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等新品种固废综合利用路径。

2、《湖南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6月23日,湖南省印发《湖南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是指导湖南省当前和今后5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其中,具体提到要加快抽水蓄能建设。建立统筹协调、规划调整、价格形成和调度督办机制,落实地方政府、开发企业、电网企业和技术单位四方责任,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抽蓄建设的各项工作。另外,还提出要做强储能电池核心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储能产业制造集群,形成“一核多点”的产业布局形势,争创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储能单元-装备-集成-应用-循环回收的产业链集聚区。

3、《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编制规程》
       6月27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交管局、生态环境局等联合发布《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编制规程》公告,对于北京市内从事销售和经营电动自行车活动制定了新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申请时需提交的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登记表;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产品合格检验报告: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一年内出具的检验报告;电动自行车、电池应当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相关标准及要求;实物彩色照片:从左前45度拍摄的近距离5寸电动自行车实物彩色照片,并附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证,有产品品牌的需提交注册商标证书。

4、《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7月1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中明确要强化“三电”核心技术自主开发,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芯、集成电驱动、机电耦合系统、大功率充电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不断提高电池性能,探索能够突破当前动力电池瓶颈的新技术路径;开发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商业化运营。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进入全国城市前5名,占全市汽车产能约20%。
       《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明确要争取华为电动技术有限公司电动汽车“三电”系统落地,加快“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产能提升。突破超级快充电池技术,提高电芯导电能力,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推动超级快充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支持快充电芯、下一代新型储能器件及电池包(PACK)集成系统的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搭建超级快充电池平台在多款车型应用。

5、《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7月8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将重点打造5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培育提升若干个潜力园区,形成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区体系。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培育行动中提到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产品供给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突破,推进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集成化、高密度化、智能化发展。发挥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拉动效应,吸引一批关键零部件“独角兽”企业。发展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建设本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促进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工艺、装备、产业集聚发展。

6、《辽宁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7月1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辽宁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规模分别达到300万千瓦、100万千瓦,省级电网削峰能力达到尖峰负荷的5%左右。
       积极推动新建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储能设施,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单位建设成本低、运行效率高、技术成熟的优势,有序推进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动新增抽水蓄能电站布局优化。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实施需求侧响应,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弹性,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和运行效率。探索开展规模化高安全高性能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系统设计与示范。不断完善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理顺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保障本地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并网运行。


7、《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若干措施》

       7月19日,广州市政府网公布《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该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根据《若干措施》,广州要近地化构建“43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即打造4个自主品牌创新基地、建设3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对口共建2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筹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循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产业试点示范。每个试点示范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奖励,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亿元,同时给予试点示范项目5年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支持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支持动力电池多元化发展,推动电池制造逐步向小轻型化、多样化、时长化、环保化发展。鼓励市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对重点电池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行业视点

1、中南大学唐有根:钠电3-5年或可产业化成熟
       6月17日,2022高工储能产业峰会在常州举行,中南大学唐有根教授在会上发表题为“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开发”主题演讲。唐有根表示,就算钠离子电池处于20年前锂电池的水平或者更早的水平,都没关系,钠离子电池可以借鉴锂电池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弯路。钠离子电池可能3-5年就能达到锂电池20年的效果。”2010年以来,钠离子电池就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唐有根教授认为,发展钠离子有其天然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大方面:1、钠离子资源丰富,没有卡脖子的风险,碳酸钠价格仅为碳酸锂的1/300,成本低廉;2、钠离子电池和锂电池有很多的相似性,它的原理和工艺相似,可以兼容现有锂电装备,电芯与系统可参考锂电设计,电芯开发难度低;3、正负极都采用铝箔,电池的结构和组分更简单,也更易于回收再利用;4、快充性能优: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5、安全性更高,高低温性能更好。钠离子的应用场景,基本与锂电池的应用场景相似。虽然能量密度略低,但钠离子电池在资源、成本、安全性、功率性能、低温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且生产工艺兼容,可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应用前景广阔。唐有根表示,钠离子电池在短程动力、混合动力、储能领域、特种工程车具备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可能。


2、比克电池林建:4680大圆柱电池将实现从0到1到N的快速增长
       比克电池首席科学家林建博士认为,在大圆柱动力电池量产前夜格局,4680大圆柱电池将实现从0到1到N的快速增长。能源转型进程中,大圆柱电池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很多大型新能源车企,在未来5-10年,敲定了经济型采用方壳/刀片磷酸铁锂电池,中高端采用三元+硅大圆柱电池的布局。作为电动汽车渗透率的突破口,大圆柱动力电池将加速电动取代燃油的进程。关于电池量产推进,比克电池表示,一款全新规格的电池要投入大规模量产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向乘用车的电池,从动力电池开发到落地量产,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验证程序,在产业化过程中,不仅要求快,更重要的是求稳。作为电池领域的“六边形选手”,大圆柱电池各方面性能最为均衡,在未来的2025年到2030年左右,在中高端市场上大圆柱电池会占据绝对的统领地位,而当下,大圆柱电池量产之前还面临众多挑战,来自工艺设备、原材料、车企投入和优质产能等层面。如比克电池所说,新产品的验证需要步步慎重的推进,也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全行业的关注和认可,相信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开端很快就会到来。


3、安驰科技徐小明:电池路线本质是成本之争
       安驰科技总经理徐小明在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复盘历年动力电池装机,LFP电池与三元电池路线之争从未间断,市占率此起彼伏,此消彼长。2016年前电动化需求侧重安全性,LFP电池先占上风;2017年-2019年补贴政策调整与能量密度挂钩,三元电池占比迅速蹿升,反超LFP电池。2020年开始,CTP、刀片电池等创新结构补足LFP电池低能量密度短板,并凭借成本优势在乘用车领域攻城略地,2021年其占比又扳回一局,并重回动力电池舞台中心。、2022年1-6月LFP动力电池装机占比已超三元,达到58.5%,同比增速为189.7%,远高于三元电池51.2%的同比增速。在徐小明看来,2022年LFP电池市占率能否进一步攀升,答案是“不一定”。当前钴、镍价格一直在下跌,而锂的价格依旧处于高位,LFP电池成本与三元电池的成本优势正加速缩小。他强调,过去30年间,锂离子电池并未跳出现有体系,更多的是在探索结构、安全、制造、成本等领域的往极致发展。而以三元、磷酸铁锂为主的主流正极材料的克容量与其它性能发挥已经逼近其理论值,包括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电池技术的破壁及产业化,正在成为下一代电池突破的关键。锂离子电池发展远期将受锂资源短缺限制,资源储备丰富、具备成本和安全性优势的钠离子电池路线逐步崭露头角,未来或将成为电池行业的重要备选路线。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