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重点工作 > 正文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2-07-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动力电池退役量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一环,对于落实“双碳”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7月22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在四川宜宾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郑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曾吉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江元生、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薛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张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毛涛、四川省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副处长赵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李边卓、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秘书长唐爱军、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智慧等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代表参加了本次分论坛。

      论坛围绕“双碳”战略下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等议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以及格林美、浙江华友钴业、广东光华科技、广东邦普循环、华晨宝马等企业的企业家代表发表演讲。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致辞。尤勇副司长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三方面成果,一是行业已初步搭建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四梁八柱;二是注重构建溯源管理体系,目前占全国产量94%的新能源汽车已纳入溯源管理;三是加快回收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动力。全国已建成10171个回收网点,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遴选了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的企业。同时,尤勇副司长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后续,将进一步推动主体积极履行责任、规范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优化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 尤勇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曾吉明在致辞中总结了四川省在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开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培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龙头企业;二是广泛推动多场景应用,先后在基站、低速车、备电等场景探索应用;三是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面合作,完善网点建设,拓展回收渠道;四是开展动力电池示范建设,对照国家政策及标准规范,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企业及示范应用评估工作。曾吉明总工指出,下一步四川省将重点围绕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加强回收利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建电池拆解及梯次利用产业链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电池回收利用工作。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曾吉明


      主旨演讲环节,孙逢春院士以“双碳战略下,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题,介绍了我国围绕“双碳”战略超前谋划、科学部署,在汽车电动化和动力电池技术进步方面成绩斐然。孙逢春院士指出,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原材料供需矛盾、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成熟度不高、发达国家“碳壁垒”等挑战。他建议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在技术路径方面,重点从五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加速打造低碳、零碳电池产业链,强化产品循环利用设计理念,推动换电技术及车电分离商业模式,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介绍了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及工程应用情况。他指出,截至2022年6月底,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超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超1400万套,超过10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平台注册。围绕电池溯源数据应用及服务领域,王震坡教授指出,电池溯源数据在开展各环节责任主体履责监测、动力电池残值评估及退役量预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应用经验,将进一步协助行业规范化管理,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支撑区域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王震坡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鲍伟介绍了华友钴业在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他指出,建立动力电池上下游资源一体化再利用,是实现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闭环管理的有效路径。建立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全流程管理,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可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华友钴业在绿色零碳再生基地、全流程柔性自动化拆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鲍伟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以“电池回收—绿色到绿色的责任与价值”为主题发表演讲。张宇平指出,我国镍、钴、锂等动力电池核心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是一座具备千万吨级发展潜力的城市矿山。通过定向循环模式创新,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共赢生态圈,是聚合动力电池资源,建立全国回收体系区域协同的重要方式。2022年,格林美已与超过1000家整车企业、电池企业、运营商等机构合作,回收网点超过200个。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宇平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侠介绍了动力电池后生命周期存在矿源“卡脖子”、电池回收量快速攀升、梯次利用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等挑战和问题。他提出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一是设计边缘BMS提升电池主动均衡水平;二是在再生利用领域,自主开发“电池精细拆解-极片分离-极粉分离”工艺,精细拆解产能40000吨/年。三是拓展梯次利用应用场景,在储能系统、低速车、特种车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郑侠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海军主要介绍了双碳背景下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在碳减排的道路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一套从法规、核算标准到认证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按照国际规则,中国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显著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其自身节能以及推动上游供应商减碳任重道远。他建议开展动力电池碳足迹方法论和供应链数据的国际互认工作,企业、行业和政府携手推进,共担气候变化责任。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余海军


      华晨宝马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Karl Barth介绍了华晨宝马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的创新实践。Karl Barth指出,宝马将可持续发展定为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并设定了碳减排目标。宝马计划到2030年,供应链端碳排放相较于2019年降低20%,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下降至少40%。通过与动力电池回收厂商建立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体系,电池核心原材料再次回到宝马供应链并用于整车生产,这将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70%的碳排放量,显著减少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华晨宝马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 Karl Barth


      本次分论坛期间,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同期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研究成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震坡对预测成果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研究成果致力于解决退役电池寻找难、性能评估难等行业问题,基于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立起车辆、区域、厂家全覆盖的多维度退役预测评估体系,旨在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化、有序化发展,为政府侧、行业侧和企业侧提供战略指引及决策支撑。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研究成果发布



      本次分论坛受到行业广泛关注,现场氛围热烈,座无虚席,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致力于为政府当好参谋,为行业搭好平台,为企业做好服务,助力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及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