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系能源动力蓄电池回收市场拟超1600亿元
2020-11-18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及持有量在近些年持续井喷式增加,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新能源车持有量增长仍然强劲,2020年4月占世界新能源汽车持有量的百分之57%。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动力电池即将面临着大型退役的情况。
这意味着电池回收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目前注册的具有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资质的企业为208家,今年新增企业占比百分之19点71。
在在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比亚迪、三星SDI、SKI、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力神电池、中航锂电等企业带头拉动下,近年来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指数增长;而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庞大的动力电池又面临着大规模退役回收的问题。
1)巨头不断入局
电池回收是个世界性难题。即便在国土面积有限的韩国,相关企业及政府也在新能源电池回收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据报道,目前Earth Tech公司向该电池回收项目投入了2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9亿元)。该公司预计,该工厂可回收锂、镍、钴等电池用金属成分,该公司将开展多项研究及商业项目,旨在助推电动出行。
日前,据外媒报道,宝马集团将与德国回收公司Duesenfeld合作,希望在未来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提高到96%。据悉,宝马和Duesenfeld计划“研发一种电池回收率高达96%的回收方法,包括石墨和电解质”。按照目前的回收水平,96%回收率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近乎等同于铅酸电池99%的回收率。
实际上,其他市场参与者也积极行动。大众宣布将回收率目标值定为97%,早在2015年,丰田就已经在思考电动化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布局。尤其是启动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工作。在日本国内丰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2)1648亿的大市场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的中国,退役动力电池量也将位居世界第一,据国内咨询机构统计:到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规模或将达到20万吨(约25GWh);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约116GWh)。电池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其用途也不尽相同。通常,100%~80%容量满足汽车动力使用,80%~20%容量满足梯次利用,20%容量以下则要进行报废回收。
当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时,对其进行妥当回收处理至关重要。若是不能妥善地处理废旧电池,将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并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存在较大威胁;同时,废旧动力电池中所包含的稀土等金属如不能充分地回收利用,也将极大地造成资源浪费。2018年2月,国家工信部等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
2019年底,工信部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其销售地区建立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今年3月,工信部又指出加快探索推广技术经济性强、环境友好的回收利用市场化模式,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骨干企业。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整车厂、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等多方共建的回收体系。截至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电池回收”的企业数量已达3000家,仅2019年就新增企业超700家。其中,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欣旺达、格林美、中兴派能、南都电源、杉杉股份、中天储能、骆驼股份、猛狮科技、桑顿新能源、雄韬股份、国轩高科、科陆电子等多家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企业均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布局。
尽管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化格局与盈利模式。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目前仍然极不规范,这极大地影响了回收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节奏。据悉,当前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的主要领域有:一是电力储能市场,退役动力电池用于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随机性问题,或用于储能电站,以降低建设成本;二是变电站或者通讯基站,退役动力电池可以作为备用电源用于通讯基站、电站直流屏等。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仍然任重道远,但是其前景非常光明。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Reportlinker预测,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0年到2024年增长5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9%。此外,国际能源署也预计,2030年左右全球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增长到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