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处产业化初级阶段 钠离子电池有望在储能等领域推广
2021-05-28
宁德时代日前宣布将在今年7月左右发布钠离子电池。业内人士分析称,锂电池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给生产企业带来成本压力,推出钠电池产品是公司多元化产品战略的体现。机构表示,产业化后,钠离子电池或因原材料成本较低而具备一定成本优势,但是在电化学性能方面不及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仍将是未来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钠离子电池将在储能、低速新能源汽车、小动力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5月21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公司股东大会上透露,将于今年7月左右发布钠离子电池。在谈及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曾毓群称:“我们的技术也在发展,我们的钠离子电池已经成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如果全世界的车都使用锂离子电池,全世界的电能都用锂离子电池储存,(锂)根本不够,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是首选。美国地质调查局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锂资源储量约5300万吨。其中,阿根廷占18.5%,玻利维亚占17.0%,智利占15.8%,中国占13.2%,美国占12.8%,澳大利亚占9.4%。我国是全球第四大锂储量国,但80%的锂资源供应依赖进口,是全球锂资源第一进口国。2020年以来,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位。2021年以来,电解液领域的六氟磷酸锂、正极材料上游的碳酸锂、负极材料上游的石油焦及针状焦等产品价格都大幅上涨。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锂电池作为核心零部件,需要消耗大量的锂资源。有业内人士表示,锂性能虽好,但也存在储量有限、价格高等缺点。过分依赖单一储能资源,未来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同时过分依赖进口也不利于储能安全。对于钠离子电池的成本问题,曾毓群表示:“由于是新兴的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不是刚推出来就很便宜。因为目前的供应链规模还很小,不够成熟,钠离子电池可能比锂离子电池贵一些。”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与锂离子电池相比进展相对缓慢,2010年前后学术界开始重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2015年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开始迈入商业化进程。目前国内外有近30家企业对钠离子电池进行产业化相关布局,主要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美国Aquion Energy公司、法国Tiamat公司、日本岸田化学、松下、三菱化学以及我国的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星空钠电等。受到宁德时代将推出钠离子电池的影响,市场对钠离子电池的关注度大增。多家上市公司近日在互动平台上对钠离子电池相关提问做出了回应。新宙邦表示,目前,公司已有生产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技术储备。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与钠离子电池电解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应用的原材料是锂盐还是钠盐,但钠盐供应体系远不如锂盐成熟,以及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较锂离子电池仍有较大的差距等原因,钠离子电池应用范围有限,产业化道路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而言,短期内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有限。星云股份表示,钠离子电池制造体系与锂电池制造体系相似,公司具备钠离子电池检测相关能力。天赐材料表示,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配方相似,均由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组成,最大的区别是电解质由六氟磷酸锂变为六氟磷酸钠。六氟磷酸钠并非新产品,公司已有量产技术,产品也已通过了客户认可,由于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生产体系可全部沿用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预计市场对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需求对公司现有技术/产业链布局没有影响。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未来应用场景或主要集中于储能、低速新能源车及小动力领域,锂离子电池仍是新能源汽车电池主流技术路线。假设在2025年储能需求达到90gwh,钠离子电池在渗透率达到30%-80%,则碳酸锂需求量约减少1.70万吨-4.54万吨,而碳酸锂届时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00万吨以上,钠离子电池的应用不改碳酸锂中长期高景气周期。